發(fā)表日期:2014-10-20 發(fā)布者:廈門益唯特玻璃有限公司 [返回]
光學玻璃磨削后留下凹凸層和裂紋層,拋光工序的效率就取決于這兩層的性質。一般的錯誤概念是認為拋光時粗磨表面的凹凸層越小越好,這是忽略了粗磨表面的微觀結構對拋光過程的作用。拋光模,特別是熱固性塑料模,在拋光過程中易于鈍化而失去拋光能力。而凹凸層有利于減少或消除這種鈍化現(xiàn)象。
拋光過程基本上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去除凹凸層,第二階段去除裂紋層。
第一階段開始時,拋光模和玻璃的凹凸層頂峰接觸,壓強很大,而凹谷為拋光液進入整個表面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拋光十分迅速。隨著拋光過程的繼續(xù),接觸面積增大,壓強減小,拋光液的附著能力降低,使拋光過程減慢。
光學玻璃當拋光面達到裂紋層時,玻璃表面同拋光模表面全部接觸,拋光過程趨于穩(wěn)定緩慢,而拋光模開始鈍化,拋光繼續(xù),鈍化加劇,拋光效率進一步下降。鈍化程度隨過程的持續(xù)時間而定,而持續(xù)時間直接決定于裂紋層的深度。這個凹凸層厚度的最佳值主要由拋光模材料的性質,以及與這個材料配合使用的拋光劑而定,其他因素還有主軸轉速、壓力和拋光液的進入能力等
益唯特光學玻璃采用不同的粗磨方法,或者在同一方法中隨磨具的鈍化程度、冷卻的潤滑狀態(tài)不同,所得的裂紋層也不同。實踐證明,用鈍化了的金剛石磨具加工的工件,雖然凹凸層較小,但裂紋層卻很深。因此,不光要考慮凹凸層對拋光的影響,同時也要把裂紋層的深度作為粗磨工序的重要指標來考慮。
以上內容為廈門益唯特玻璃廠關于光學玻璃加工材料表面結構對精磨過程的影響的分析析,更多相關信息請與我們專業(yè)技術人員取得聯(lián)系。